“四大粮商”的存在,对于世界粮食的流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这个作用,有好也有坏。如果说气候异常是导致此前国际粮价上涨的客观原因,那么供应扰乱和累库迟缓,就有那么一丝人为干预的味道了。
近期,世界粮食再次上演“闹剧”,除了一开始的多国限制小麦等农产品出口后,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禁止化肥出口的决定,却让巴西和美国的“后院”失了火,据巴西农业部长表示,禁止化肥出口,可能会损害农作物产量,进而引发更为严重的问题。
其实,从俄乌冲突一开始,明面上是热武器的较量,而背地里总离不开资源和粮食的竞争。而作为粮食中的“粮食”,国际化肥流通性的大幅度受阻以及不断提高的售价,最终会对粮食产量,乃至粮食安全,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在粮食竞争中,为何买家没急,卖家先急了?
以巴西为例的粮食出口大国,虽然表面上对国际粮食流通,有着更大的话语权,但同时也反映出来一个问题,那就是粮食出口贸易,已经在该国总收入中,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尤其是,作为农业大国的巴西,其化肥总量的85%都需要进口,且其中来自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化肥占比就接近三成。可以说俄罗斯的“禁肥令”,正好扼住了巴西的脖子,而随着国际肥价的不断上涨,同样作为农业出口大国的美国,也很难全身而退。
与此同时,近期的一系列事件,比如,欧盟发现自己奋力摇旗呐喊,最终却落得一个欧元贬值,资本大量流向美国的结果。这不得不让我们重新考虑,是真的严重缺粮,还是想借机炒作粮食价格。以史为证,2012年美国发布“50年一遇大旱”信息后,国际粮食期货市场便涌现出一大批投机者,借机炒高粮价。而如今,为了防范这种情况,巴西深知粮食价格上涨,将推高动物的饲料成本,这对于这个牛肉出口大国而言很不利。
总的来说,正是由于巴西对进口化肥的依赖度过大,使得俄罗斯的“禁肥令”,正好扼住了其农产品出口的“喉咙”。同时,在现在这个阶段,我们有理由怀疑国际炒粮行为已经存在,为了防范自己国内的养殖业不受太大影响。因此在现阶段的粮食竞争中,买家没有着急,作为卖家的巴西等国却先着急了,这很可能会成为粮食危机的导火索。不过这也给我们提了个醒,那就是进一步重视国产粮。
为防范粮食危机,我国做了哪些准备?
在相关文件中,国家明确表示,将逐步加强我国三大主粮生产功能区建设,并计划到2025年,建成10.75亿亩高标准农田,而今年的阶段性目标,是建成1亿亩高标准农田。从这一措施中可以看出,在防范粮食危机问题上,国家采取的是“藏粮于地”的策略。希望依托三大主粮功能区和高标准农田,来保障主粮供应的基本稳定,降低对进口粮的依赖度。
除此以外,近期国家投放了第1批300万吨春耕备用肥,今年财政部下达200亿资金,对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从这一措施中可以看出,针对目前化肥价格过高的情况,国家将通过发放储备肥的方式进行调价,也许后续还会有第2批,甚至第3批的储备肥投放。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和2022年连续两年下达200亿种地补贴资金的做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一部分农资成本。
面对复杂的国际粮食局势,农民应该注意什么?
农民应该注意两个方面,一个是近期要防范“倒春寒”,因为今年的小麦苗情较弱,低温过后要及时追加肥料,以帮助小麦恢复苗情。另一个是国际粮食的价格正在水涨船高,这多少都会对国内粮食的行情产生影响,虽然涨幅不会过大,但也是很多农民期待的结果。
支付宝充值 https://www.cvpka.com/p/zhi-fu-bao-chong-z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