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纪兰最后的几个月:年底查出患病时,像是知道了什么似的

她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改革先锋”称号获得者、全国唯一一名连任第一届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她是——申纪兰。

在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她还是一个留着长辫子,扎着蝴蝶结的山西女青年,当皱纹爬上了她的眼角眉梢,一身粗布衣裳、一头刚刚盖住耳朵的短发,便是她四十多年来的一贯打扮——平凡朴素,却能随时扛起锄头下地干活,最是轻便。

她这一生未曾离开劳动,一直到89岁高龄,病魔已经不知不觉缠上了她时,这个坚韧的女子,仍然锲而不舍地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而在当年底查出患病时,申纪兰好像是知道了什么似的,她最后几个月的时光,一直在努力传递着自己的信念。

西沟村最宝贵的遗产——“纪兰精神”

申纪兰是一个轻物欲、重情义的人,推动“男女同工同酬”、获“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的背后,没有金光闪闪的存款、鲜衣美服和香车豪宅,有的只是一个毕生扎根农村的太行女儿的无私大爱。

在西沟村,有“山西纪兰潞秀家纺有限公司”,有“纪兰牌”核桃露,有申纪兰带领西沟人在矸石山上种出来的谷子和果树,那是“纪兰绿色银行”。

申纪兰总说“就是个名字,用就用吧”,但她真正在各大例会上声明:“把名字刻到上面,就是要负责。当然,名字可以用,但所有权归西沟村。”

她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日日比别人睡得迟,起得早,工作别人搞得好,却从不在村办企业占一份股份,不领工资、不拿村办企业一分钱。

在申纪兰担任山西省妇联主任和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务时,她坚决不转户口、不定级别、不要住房、不坐专车、不脱离农村。

2020年6月28日凌晨,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西沟乡西沟村下起了倾盆大雨,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与世长辞,享年91岁。

从查出病情到撒手人寰,仅仅半年时间。胃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第二高的恶性肿瘤,中国是胃癌发病重灾区,每年约有68万人诊断出胃癌,而在2019年年关之时,便有一位无限遗恨的老人。

申纪兰查出病情、拿到病历单时,她既是了然又是不甘,一面明白了自己近日的预感确实没错,一面心痛,自己和山西西沟村的故事,当真要告一段落了。

胃癌的致病因素十分复杂,其中主要原因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长期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等原因,其中晚年的发病率高于青壮年,而农村又高于城市地区。

回想申纪兰在晚年时期,主动辞去了省妇联主席这一正厅级职务,回到了西沟那个小山沟里,在那里,有一项更为艰巨的任务在等着她,那便是带领农民群众脱贫。

她活得像一位平凡甚至是艰苦的农村妇人,虽然是来自农村的人大代表,但是却不能仅此代表农村的胃癌发病率,胃癌是多年多种因素累积的结果。

现有的医学水平,凭借新药DS-8201能将胃癌患者的死亡风险降低到41%,客观缓解率达51%,胃癌越早筛查,越早发现,就越容易治疗,存活率也就越高。

据申纪兰生前好友郭凤莲所说,不知何时起,时不时会听人说申纪兰的肠胃不好——又怎么会好?年逾八十的老太太,仍旧要求衣食住行简朴乃至简陋,时常熬夜办公,剩饭剩菜也不肯浪费,将就着便是一顿,只因为她说:

“西沟村是矸石山区,土地都是我们一担土一担土挑垫而成的,要爱惜土地,爱惜粮食。”

便是钢筋铁骨,也挨不住病魔的侵蚀,但这个固执的“强人”却拨不出一时半刻却医院做一个检查。

没时间?在还能下地的日子里,申纪兰也将种田劳作坚持到最后。不愿面对?还是怕自己知道真相以后会被按在病榻上,不能与西沟村的人民群众共同劳动,不能在肆意挥洒汗水于田间地头、山野村落、案头灯侧。

即使是拖着癌症晚期的病体,申纪兰也要提前赴往北京去参加两会,然而,却赴京开会期间不幸病发,被接入空军总医院接受治疗,而后又因为病重被接回长治医院。

至此分别,竟是永离:纪兰与西沟村的最后一面

在去参加2020年全国两会之前,申纪兰因胃癌晚期正在长治市人民医院住院接受治疗,因为已经90高龄,医生并不建议开刀手术,只能接受保守治疗。

若是同事朋友亲人前去探望,常见一个插满补充营养的胃管和吸氧管的申纪兰,她虚弱得如同人世间任何一个平凡的老人,但脸上时常挂着的慈蔼笑容和明亮的眸光,依旧在向众人昭示:我是申纪兰。

5月14日,往常无挂无碍、两袖清风赴京的申纪兰却在这一年,回到了西沟村。

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纪兰文化研究室主任张娟解释道:“受到疫情的影响,需要提前前往北京,但申主任惦记乡亲们。”她说出发前想去再见乡亲们一面,听一听村干部对西沟村发展的规划,却不料,这是申纪兰最后一次在西沟村开会。

在会上,令所有人印象深刻的是,申纪兰中气十足,完全不像个病人一般重复了两遍的话:“团结一致,好好发展。”似乎只有这样,申纪兰才能放心前往北京,坚持参加完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

谁能料?陪同回乡的张娟料不到,西沟村的村民们料不到,但申纪兰自己,大抵是猜到了,自己此去经年,大限将至,与这块自己挥洒了半辈子热血的土地,可能是永别了。

曾经,在她80岁的那年,西沟村山上失火,两鬓斑白的老人急得跺脚,谁也拦不住,申纪兰坚决要上山救火,直到最后一丝火苗熄灭她才肯下山。只因为那是她带领着村民,一年又一年,一棵又一棵栽种的绿林,这几千亩荒山,是她亲自穿上的绿衣。

而现如今,绿林依旧,申纪兰“人要文化,山要绿化”的名言也端端正正挂在西沟村内,而申纪兰家的土地,其不忍荒废,于是西沟村众人为她种上了水稻,病榻上的她见了水稻田的喜人长势,笑得像个孩子一般纯粹。

然而,稻花飘香,只余斯人,不见归来。

传奇一生,终将落幕:申纪兰的遗愿

6月26日,申纪兰去世的前两天,平顺县前任县委书记陈鹏飞和县委书记吴小华来到医院探望了申纪兰,申纪兰此时已经病入膏肓,体力不支,只能靠搀扶才能勉强坐起来,她拉住两人,语重心长道:

“我已经老了,没有多少时间了。你们一定要按党的致使办事,听党话,更党走,在总书记的领导下,扑下身子,真抓实干,为民造福。”

这是申纪兰对后辈的谆谆教诲,但对于这些后辈,最好的教诲却不是申纪兰的话语。

这个一辈子扎根农村的劳动模范,不是高材生,她的进修、学习都是依靠党,知识储备也是靠平日抄写学习党的重要文件,即使是后来眼睛发昏,看不清字,也要专门打印放大字号,逐字逐句、近乎虔诚地学习文件重要精神。

她靠着这样一份踏实和执着,严格和自律,一直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干部群众。

6月27日凌晨,躺在病床上的申纪兰似乎察觉到了什么,她托人将西沟村党总支书记郭雪岗叫到了床边,和他细细交谈了一个多小时,至于能让这么一位不久于人世的老人打起精神进行谈话的,只能是她奉献了半生的西沟村。

她对郭雪岗说:“现在是你铺开摊子,决定办一件,就要成一件,西沟村能有今天是大家努力的成果,绝对不能让西沟村塌了。”

看着眼前的后生眼含泪花,头点了又点,申纪兰叹了口气:“好好干,我不行了。切记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穷家可不好当。一分钱,也得掰成两半花,能省一分是一分,省下的钱多了,日后也能办成个事。”

一字一句,不像是曾经做到厅级干部的申主任,倒像是一位对孩子们始终放不下心来的老母亲——谁又能说不是呢?即使对于西沟村大多数人来说,申纪兰是奶奶辈的“神话”,但人人都想亲切地喊上一声“申妈妈”。

当乡镇干部李海霞初到西沟乡工作时,2018年的冬天似乎格外寒冷,刚从村里回来时,还没吃上热饭的她饥肠辘辘,申纪兰见着她,用温暖的大手一把握住她尚是冰冷的手,硬是从兜里抓出一把“炒琪”塞到她手中,便塞边说:“瞧把孩子冻成什么样了。”

“炒琪”,是当地的一种小吃,东西不算如何西永,甚至带了点晋东南人所说的“土气”,但却饱含情谊,温暖了像李海霞一般的青年基层干部的心。

申纪兰去世前,特意交代一切丧事从简,她辛勤一生,物质生活却过得堪称简陋。住在上世纪60年代的老房子里,里面的陈设是一张旧桌子、一个旧式小柜子、一张老木床,没有一件高档电器和现代化家具,她自己,也没有一台智能手机。

这么一个人,却将奖金多次捐给村集体,每月只拿150元的补贴,直到2018年才涨到300元。直至逝世,她都牵挂着,让孙子记得将自己“共和国勋章”的经费充作党费。

参考文献:

[1]《对亲人严,对身边人好,对村里人亲》:《人民日报》2020年7月3日第001版

[2]《“传奇代表”申纪兰》:《人民周刊》2020年第12期

[3]《难忘申纪兰》:《人民周刊》2020年第12期


甲基苄肼 https://www.pidrug.com/a/yixuezixun/1945.html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