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影院在线看最热影视 https://www.ihaoyy.com
1976年,是中国人民最悲痛的一年。
这年1月8日,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病逝;
7月6日,开国元帅之首朱德病逝;
9月9日,伟大领袖毛泽东病逝。
一年之内,三位伟人相继离世,全国人民立即陷入悲痛之中,八亿人民“泪飞顿作倾盆雨”。
群众缅怀、吊唁毛泽东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就在毛泽东临终前,接见了叶剑英,留下了一个无声遗嘱。
01、英雄落幕
当时光来到1976年,叱咤风云的毛泽东,重病缠身,风烛残年。
英雄迟暮,莫不如是。
此时,毛泽东的身体已经很不好了,周恩来的病逝对他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这年5月11日,毛泽东首次出现了可怕的心肌梗塞迹象,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
让毛泽东身边的医护人员忧心忡忡,像是一块大石头,堵在了他们嗓子眼。
此时的毛泽东在疾病的侵蚀下,已经无法自主进食,只能喂一些流食和糊状食物。
5月27日,毛泽东接见了人生中最后一个外宾——巴基斯坦总理布托。
当时,毛泽东已经完全没有力气站起身来和布托握手了,整个接见过程,他的头都靠着沙发座椅,老态龙钟,疲态尽显。
真是闻者伤心,见者流泪,岁月不饶人,一代风云人物,也经不起时光的摧残。
毛泽东接见布托
5月30日晚上,毛泽东的心脏病再次复发,出现了短时间的昏迷,所幸发现及时,很快抢救过来。
6月26日,毛泽东病情再次恶化,心肌梗塞更加严重。
毛泽东被迫同意医生的插胃管输入营养的建议。
在医护人员的努力下,毛泽东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他的身体状况开始出现好转。几天后,他又可以在护士的搀扶下下床走动了。
可惜,7月6日,朱德不幸病逝,噩耗传来,毛泽东悲痛欲绝,心情波动非常大,加重了他的病情。
7月28日深夜,唐山发生大地震,当时毛泽东也明显感觉强烈震感,他彻夜难眠,辗转反侧。
当他接到报告后,非常担心灾区人民的安危,他想要指导抗震救灾工作。
唐山大地震激起了他的斗志,让他的病情稍稍得到了稳定。
毛泽东竟然不再满足于工作人员为他读报,而是坚持用已经恢复视力的左眼,阅读有关唐山地震灾区人民抗震自救的文件。
可惜,8月中旬,毛泽东再次出现心律不齐、早搏等心梗迹象,他的呼吸开始困难,他偏瘫症状明显加重,这让他的情绪变得异常烦躁起来。
从8月下旬开始,毛泽东的生命开始进入倒计时。
9月8日,毛泽东苏醒起来后,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看文件、看书,阅读次数11次,阅读时间两小时50分钟。
8日下午4点37分,他在看完最后一次书后,陷入昏迷。
在昏迷与抢救的过程中,毛泽东渐渐向着另一个世界走去。
晚上7时10分,毛泽东呼吸急促起来,他都没睁开眼,他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对护士孟锦云说:
“我很难受,叫医生来。”
谁也没有想到,这竟然是毛泽东的临终遗言。
没有感人肺腑的话语,没有睿智非凡的安排,没有慷慨激昂的回忆,只有一句很多普通老人临终前都有可能会说的话。
可是,这句话无论过了多少年,都让人格外心痛。
晚上8点以后,毛泽东的血压继续下降,心电图显示只有微弱反应,他已经进入弥留之际。
1976年9月9日0时10分,一代伟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与世长辞。
毛泽东遗体
02、历史哑谜
就在毛泽东即将离开人世前,叶剑英等人怀着沉重的心情向毛泽东告别。
9月8日深夜,当毛泽东处于弥留状态时,政治局委员们分组去向他告别。
叶剑英、李先念、吴德(时任北京市委书记)三人一组,来到了毛泽东床前。
当时,毛泽东还有意识,当李先念、吴德报上自己的姓名时,毛泽东还知道他们是谁,只是他双目紧闭,没有丝毫的动静,。
当叶剑英走过来,轻声呼唤,念到自己的名字时。
毛泽东忽然双目微睁,看到了站在他面前的叶剑英,他想说些什么,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用尽最后的力气活动着手臂,轻轻相招,好像要找眼镜或什么东西。
可是,叶剑英只顾伤心,泪眼模糊,并未察觉到毛泽东的这一微弱的举动。
叶剑英强忍泪水,和李先念、吴德退了出来。
叶剑英元帅礼服照
就在这时,毛泽东忽然间意识清醒,用手示意身旁的护士,让叶剑英回去一下。
一位细心的护士见此情景,马上找到叶剑英,说:
“首长,主席招呼您呢!”
叶剑英立刻转身回到毛泽东病榻前,他弯下腰侧耳聆听毛泽东最后的嘱咐。
只见毛泽东睁开双眼,嘴唇微微翕动,想说什么,却什么也说不出来。
叶剑英又急又悲,抓着毛泽东的手,注视着他痛苦的表情。
时间在这一刻是如此漫长,叶剑英等了很久,依然没有听到那个亲切、熟悉的声音。
最后,毛泽东的手指在叶剑英的手背上轻轻动了几下,又无力的垂了下来。
叶剑英心急如焚,却又无可奈何,当他看着毛泽东昏昏入睡之后,只好移动沉重的脚步,离开毛泽东住的病房,和其他同志一起,留在毛泽东房间走廊,仔细地看着心电图监视器,希望有奇迹发生。
可惜,事与愿违,大家都没有等到奇迹降临,不久,毛泽东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当所有人意识到毛泽东已经永远地离开了大家,心中悲痛之情,油然而生,眼泪止不住地流。
叶剑英心中悲痛之情,更是旁人难以体会。
这一刻,叶剑英不由得想起自己和毛泽东相识的往事。
毛泽东、叶剑英在延安
03、生死之交
1931年初,叶剑英从上海秘密进入中央苏区,随后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兼总参谋部部长(总参谋长)。
叶剑英就此结识了毛泽东,两人长达45年的友谊就此开始。
尽管叶剑英刚到中央苏区,并不了解当时苏区内复杂情况,可聪明豁达、极具识人之明的叶剑英在第二、第三次反“围剿”中,彻底被毛泽东出类拔萃的军事才华所折服。
当毛泽东受到王明、博古的疯狂打压和排挤,叶剑英却旗帜鲜明地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
叶剑英是从正规军校毕业的职业军人,又是粤军名将、黄埔教官,参加过东征和北伐,策应过南昌起义,是广州起义的副总指挥,又有苏联留学经历,他的支持犹如雪中送炭。
后来,毛泽东曾动情地回忆道:
“二次反‘围剿’的时候,我的意见坚持的人不多,剑英算是一个。”
1932年,叶剑英因为支持毛泽东,屡屡被贬。
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叶剑英从总参谋长降成总参四局局长,官越做越小。可叶剑英却毫不在意,继续任劳任怨,脚踏实地的工作。
毛泽东因此多次夸奖叶剑英是能上能下的好干部,深情地感叹道说:
“剑英这个人对前几把交椅是不争的!”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进行长征,叶剑英担任第一野战纵队(即由中革军委、红军总司令部、总政治部及各直属机关组成的中央纵队)司令员兼政委。
当时,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就编在第一纵队。
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顺利会师。
会师后,两军组成左、右路军。
左路军由朱德任总指挥,张国焘任政委,刘伯承任参谋长;右路军由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委,叶剑英任参谋长。
当时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人就率中共中央机关和前敌指挥部随右路军行动。
可以说,叶剑英跟随毛泽东参加了整个长征。
长征期间,叶剑英一如既往地支持毛泽东,并曾三次救过毛泽东的命。
贡献最大,最惊心动魄地就是叶剑英机智的截获张国焘企图暗害毛泽东的密电,及时通知毛泽东等人紧急转移。
因此,多年以后,毛泽东指着自己的头,高度评价叶剑英道:
“叶剑英同志在关键时刻是立了大功的,如果没有他,就没有这个了,他救了党,救了红军,救了我们这些人。”
毛泽东曾评价叶剑英道: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这既是毛泽东对叶剑英的评价,更是对他的信任。
因此,毛泽东对叶剑英委以重任,每次在关键时刻,都将叶剑英安排在关键岗位,并发挥了关键作用。
毛泽东、叶剑英在北京
04、无声遗嘱
当毛泽东这位革命导师、战友领袖突然逝世后,叶剑英想起他临终前对自己的反应,他陷入了沉思:
毛泽东为什么特意招呼自己呢?他还有什么交代?他用尽力气在自己的手背上轻轻抖动?是什么意思,难道这就是主席给他的最后的无声的政治遗嘱?
这个念头久久盘旋在叶剑英的心头。
叶剑英直觉地认为,毛泽东是嘱托他好好辅佐当时的中央第一副主席华国锋。
因为华国锋资历尚浅,在当时政治局面极其复杂的情况下,最需要叶剑英这样既有高超政治智慧又没有任何政治野心、既有崇高威望又不擅权恋栈的人担当重任,从旁辅佐,稳定人心。
而叶剑英也确实希望像历史上周公辅佐成王、诸葛亮辅佐刘禅那样辅佐华国锋。
1979年,他在过三峡时写诗称誉诸葛亮“托孤不作成都主,一孔明灯万古明”,直接道出自己的心迹,他是以诸葛亮辅佐刘禅自比的。
毛泽东和叶剑英
1980年,叶剑英曾在会议上,对这次无声遗嘱做过解释和自我检讨。
叶剑英老泪纵横,饱含深情道:
“毛主席临终之前说,我不行了,快完了。
中央政治局的全体同志到毛主席治病的那个房子,排队一个一个见主席。
那时,毛主席的心脏还没有停止跳动。
看完后,大家退回休息室。
过了一会,护士又把我叫到主席面前。
当时主席看了我一眼,说不出话来,我又退了出来,不久主席心脏就停止跳动了。
当时我就想,主席为什么要第二次看我呢?还有什么嘱托?
我剖析毛主席在世时自己的心情,我确实把华国锋同志当作“后主”看待,尽管我自己精力不足,水平不高,还是想尽力扶助他。”
这或许就是对毛泽东这个无声遗嘱最好的解答,又或许这个无声遗嘱成为了历史哑谜,永远都没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