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共两党在讨论治理中国问题上意见颇有不同,中国共产党奉行的是社会主义,而国民党奉行的是资本主义,而且狼子野心的国民党并不打算让中国共产党参与到国家政治之中,于是在重庆谈判期间,国民党背地里悄悄准备内战,在谈判桌上签订的双十协定也在不久后,国民党单方面撕毁。
在1946年国民党大举进攻中原野战区标志着国共内战正式爆发,由于内战初期共产党的实力相较于薄弱,而国民党则实力较为强盛,前期一直对人民解放军围追堵截,经过了一年多的抗争,国民党的势力逐渐被削弱,1947年,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政策由防守转变为进攻。1947年,刘伯承和邓小平领导的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兵分三路南下,准备挺进鄂豫皖三省交界处的大别山,此时的蒋介石认为,共产党此次挺进大别山,采取的是声东击西政策,他们真正的目的并不是要南下,而是要北上,于是国民党开始把大批量的军队部首在共产党北上的路上。
刘邓大军在七月份刚刚在鲁西南战役中歼灭了国民党四个整编师,刘邓大军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也比较严重,大军不可能在战争胜利之后立刻向南进行推进,国民党认为刘邓大军一定会北上修养之后才会南下,在这场战争中,大部分的俘虏需要安置,伤员也需要接受治疗,调整时间大约为一个月。在刘邓大军南下的路上有多条河流进行阻挡,而且炎热的夏天,道路泥泞雨多不合适大军行走。但是现实总是残酷的,刘邓大军并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修整,国民党在陕西和山东两地出动重兵,对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解放军进行围剿,而且攻势非常凶猛,这时候,中央要求刘伯承和邓小平立刻调整部队状态,南下增援山东和陕西。
这让刘伯承和邓小平不得不南下,即使路途中有再多的艰难,为了兄弟部队,它们也不得不服从党中央的命令挥师南下,党中央的这个决定让蒋介石大吃一惊,他们已经将刘邓大军南下路上的大部分部队调往北方,准备在刘邓大军北上的路上堵截他们。但是让国民党内部高层人员,意料之外的是刘邓大军竟然偏要南下,刘邓大军的南下彻底打乱了国民党内部部署。发现牛顿大军南下,国民党立刻调遣部队在刘邓大军南下的路上进行堵截,如果刘邓大军南下,就会前往国民党在陕西和山东维真共产党的部队,如果刘邓大军南下成功,国民党部署在陕西和山东的部队就会失去作用。
刘邓大军一路南下,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渡过几条河流,在行军过程中遇到大江大河是最困难的问题,在刘邓大军南下,将要度过汝河时国民党的部队追了上来穷追猛打,邓小平当机立断,为了使大军训速度过湍急的如何决定扔掉大军随身携带的重型装备。在扔掉的重型装备之中就有在甄南战役中缴获国民党的八门一零五毫米美制榴弹炮,这八门炮刘邓大军一直视她为珍宝。在多次战役之中,这八门榴弹炮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为部队前进提供了充足的火力支援。
但是当时时间非常紧迫,迟缓一分钟,在陕西和山东的解放军就会遭到国民党部队更猛烈的攻击,大军前进携带这些重型装备就会拖缓行军速度,无奈之下,刘伯承只能将这些重型装备丢了,没想到多年后解放南京炮团团长检查战利品时,有两门炮是挺进大别山时丢掉的。1949年渡江战役爆发,人民解放军一举拿下南京城,占领了南京国民政府,标志着国共内战的胜利,这时候,当年的刘邓大军已经改编为第二野战军,当时的炮兵团团长在检查南京城内的战利品竟然找到了当时渡河时丢掉的几门大炮。
结语:在挺进大别山过程中,这几门炮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今,占领了南京城这些大炮又失而复得,这些炮上全部写着汝河战斗缴获共军之炮,当年国民党的部队为了邀功行上,便将共产党遗留在汝河边的大炮拉了回去,并对外宣称当时已经全歼刘邓大军,只有一小股部队逃窜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