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军著名的“加藤隼战队”为何常被日军攻击

调查取证 http://www.lihunlvshi.com/category/diaochaquzheng/

原题:日本陆海军的蠢事:隼式遭零式的攻击,只因战斗机型号互相保密

二战时期,日本陆海军相互对立,甚至相互掣肘的历史充满了黑色幽默。这种相互对立,不仅严重浪费了日本有限的战争资源,甚至曾导致了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几个月,由于日本陆军盲目“保密”,最新型的“隼”式战斗机深受其害,连续好几次被日本海军当成了靶子。

在任何国家看来,日本陆海军的对立情绪都令人瞠目,甚至波及到武器研制和装备。以日本陆军名义成功研发的飞机,日本海军绝对不会使用,而是自己开发一套性能几乎相同的。

不仅是飞机,甚至是飞机上的发动机和机关枪,日本陆海军都要各自研发一套。哪怕这些设备都是从英国、德国引进的技术和生产线,双方都要分别引进,大方地让外国人挣两份钱。

在飞机设计上,日本陆海军的对立导致了严重内耗,虽然双方会为了性能高低展开竞争,但是很少主动吸收对方的成功经验。不仅如此,甚至日本陆海军还各自向对方进行技术保密。最夸张的是,就连新型战斗机型号都会向对方保密,防范级别几乎等同于敌对国家。

日本陆军的一式战斗机“隼”,就受到这种可笑的待遇。

Ki-43“隼”式战斗机,1938年12月首飞,1941年4月批量生产,6月正式在日本陆军航空兵服役。在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陆军仅有两个飞行战队装备了“隼”式,分别是第59飞行战队(21架)和第64飞行战队(32架),总数不过50多架。

“隼”式和日本海军的“零”式虽然是相同级别,但是不少方面的性能都逊色得多,甚至开战时的装备数量也少得多(零式已经有400多架)。关键原因,就是日本陆军不肯直接借鉴“零”式的经验,例如零式已经装备的光圈式瞄准具、20毫米机炮等。但是,“隼”式也有自己的优点,比如效率更高的12.7毫米机枪和更强的防弹能力,这些都是吸收了诺门罕空战的教训,却都不肯给日本海军分享。

最糟糕的是,日本陆军在早期对“隼”式的服役进行了严格保密,根本没告诉海军多少细节。日本海军仅仅是听说陆军有了一款新型战斗机,但是长什么样?如何识别?并不比美军知道得更多。反过来,日本海军同样也对零式高度保密,日本陆军早期也只能靠口口相传,而日本国民到了战争结束才知道这些战斗机的名字。

1941年夏天,日军全面占领法属印支南部地区。为了下一步的“南下作战”,日本陆海军在西贡等机场部署了大批航空部队,剑锋直指整个东南亚。其中,日本陆军将仅有的两个“隼”式部队——第59、第64战队都派往了南方。其中,第64战队的队长为加藤建夫中佐,由于后来获得了不凡功绩,该战队后来也被称为“加藤隼战队”。

“隼”式交付这两支部队的时间是1941年6月-8月,距离珍珠港事件已经为时不多,所以第59、第64战队在驻地进行了密集而紧张的实战训练。

为了筹备太平洋战争,日军在印支南部狭小区域集中了规模空前的数百架作战飞机,包括各种战斗机、轰炸机、攻击机、侦察机、水上飞机等等,而且陆军和海军航空兵同时上阵。双方战机少见地挤在同一个区域进行训练,闹剧也就在这时候发生了。

加藤建夫率领的第64战队在空中训练时,竟然多次遭到日本海军战斗机的突然攻击,多数情况是九六舰战,少数时候甚至是零式战斗机。这些日本海军战斗机也不啰嗦,上来就是一梭子子弹。作为日本陆军精锐,加藤建夫麾下飞行员也不客气,明知道对方是误击,仍然果断进行了还击。

这是怎么回事呢?日本战斗机没有识别符号吗?

事实上,1941年底以前的日本陆军战斗机,用于识别的“日之丸”只画在机翼上。然而,这个机翼上的“红膏药”只能从正上和正下方看到,其他飞机从侧面几乎是看不到的。可以说,早期日本陆军飞行员的空中识别,完全靠飞行员们自己的知识储备。

相反,日本海军战斗机早已经将“红膏药”画在了机身上,不存在这种识别问题。但是,日本陆军却由于“海军使用了我们就不用”的奇葩理由,硬是不让自己的飞机使用同样识别标志。

另一方面,当时日本战斗机仍以陆军九七式和海军九六式居多,两者都是固定式起落架,只有新型的隼式和零式则是全新的收放式起落架。日本海军飞行员只认识零式,但是不认识隼式,而且连“隼式或一式战”的名字都没听过,当看到这些“没有固定式起落架”的战斗机不是零式,想当然地就认作了敌方飞机。

不过,这些“误击”事件都没有造成恶劣后果。一方面,日本还未正式向美英荷等国开战,射击也只是警告性的。另一方面,当双方战斗机展开狗斗后,机翼上的“红膏药”自然而然地就被看到了。然而,日本陆海军飞行员经常在这时候较上劲,索性借此互相展开了实战格斗练习,倒也提高了不少作战经验。

最令加藤建夫气愤的是,有一次训练时,隼式竟然还被同属于陆军的九七式战斗机攻击了!由于隼式数量太少,一些日本陆军飞行员都没见过,反而是零式见得更多。看来,日本陆军飞机的内部识别问题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在加藤建夫等人的反映下,日本陆军终于放下无谓的自尊心,效仿海军在飞机机身侧面涂上了“日之丸”,从而解决了空中识别的老大难问题。再加上主翼前缘增加了黄色条纹,这样无论从哪个角度都能识别出日本自己的飞机。

这样,就引申出了一个二战冷知识——直到1942年以后,日本陆军飞机才将“红膏药”涂在机身后部。所以说,这个特征是识别日本陆军战斗机图片年份的重要线索。(作者:陶慕剑)

上一篇:

下一篇: